网站主办方:中国睡眠联盟、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

热门搜索:床垫

你的失眠,别人的千亿大生意 (2021-04-07)
  
2019年11月,青岛,消费者在展会上参观进口乳胶寝具展示。 (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3580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 2020年我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超过2600亿元,有望于2024年突破5000亿元。从细分领域来看,枕头、床垫、助眠香薰灯等器械用品的消费金额约占70%,保健药物约占20%,睡眠App占10%。

  •  

  • 对大多数人,尤其是失眠严重者,褪黑素没有促睡作用。如果把褪黑素当作“安眠药”长期大量服用,可能造成肝功能损伤。

  •  

  • 睡眠属于人类大脑的问题,科学界对失眠的机制机理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任何“网红”助眠产品,如果声称100%缓解失眠,肯定是骗人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
南方周末实习生 秦思晶
责任编辑 | 马肃平
 
吃颗褪黑素,点燃香薰烛,摆正乳胶枕,戴好蒸汽眼罩……对今年23岁、刚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陈馨(化名)来说,睡觉前的准备工作,是一种颇有仪式感的享受。
 
从某种程度上说,她很依赖这些被收纳在床头小铁篮里的助眠“神器”——熟悉的香味跟触感在身边,“营造了一种安全和放松的氛围,让我感到睡在属于自己的地方,才能睡得着”。
 
为一夜好眠,平均每个月陈馨要花200-300元左右来“续命”——改善睡眠的保健食品褪黑素占了一大半,几元一片的蒸汽眼罩、约30元一罐的香薰也要随时补充。
 
在中国,像陈馨一样的失眠患者或追求优质睡眠的人群,正在撑起一片千亿级规模的“睡眠经济”市场。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2020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下称《指数报告》)显示,2020年,67.4%的受访者购买过足浴盆、助眠枕、睡眠仪、褪黑素、蒸汽眼罩等网红助眠产品。
 
但调查显示,有52.8%的消费者认为,即使用了网红助眠产品也没有效果,仍睡不着,甚至有10.1%的人认为使用之后更难入睡。还有消费者认为,高价购买网红产品是“用焦虑治疗焦虑”,潜在的副作用可能更不利于睡眠和身体健康。
 
“睡眠经济的市场上模仿抄袭成风,导致浑水一片,从来不缺概念、不缺用户,但缺乏行业标准。哪些东西能真正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需要有靠谱的机构来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让百姓放心消费、明明白白消费。”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执行会长汪光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

“困”中生意来

 
“我们总说睡眠重要,但用什么样的工具、方法或技术,能有效提升和改善睡眠质量?”从2002年进入睡眠行业,近20年里,学医出身的汪光亮深感创新产业支撑对睡眠健康的重要作用。
 
受近十年来东南亚旅游热潮影响,乳胶枕、乳胶床垫在国内掀起了第一波“助眠”产品热潮。相比传统弹簧床垫和枕头,由天然橡胶树汁制成的乳胶床品,不仅没有噪音震动,还能抗菌防螨,蜂巢状的结构使支撑更加舒适,受到消费者热捧。
 
“但市场上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生产工艺将决定乳胶的质量,比如天然乳胶的含量、清洗工艺是否达到3次或以上、检测过程是否严格等。普通消费者很难通过肉眼或者手感来分辨。”全球知名乳胶品牌邓禄普(Dunlopillo)中国区销售总监王忠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床垫消费市场,但行业集中度低,产品仍以偏低端的弹簧床垫为主。
 
以乳胶床品为代表,一个天然乳胶含量在93%以上的乳胶枕,市场价格至少百元以上,但如果在天然乳胶中混入更高比例的化学合成乳胶,成本可降至几十元。
 
在产品宣传页面中,各品牌产品的营销文章近乎千篇一律,重点对乳胶枕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天然乳胶的含量、产地及工艺等进行宣传。但业内人士认为,大量李鬼冒充李逵的产品正在扰乱市场秩序,其潜在的健康隐患,如致癌物超标等,可能给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造成更高风险。
 
类似营销过度的故事,也出现在香薰精油、睡眠仪器等领域,但混乱的市场秩序并没有影响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与睡眠相关的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天眼查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0年,有超过2200家与睡眠相关的企业成立,这些企业的产品主要聚焦于床品、眼罩、助眠保健品、保健仪器、以及助眠App等。
 
除上市公司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梦百合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等床垫行业龙头参与外,睡眠经济蓝海里也少不了科技、快消行业巨头的身影。三星、科大讯飞、亚马逊、苹果等科技公司相继推出睡眠监测手表、手环等仪器,甚至蒙牛、可口可乐、娃哈哈等饮品巨头也推出助眠功能饮品来吸引年轻消费者,功效尚未可知,但赚足了关注与噱头。
 
在手机应用市场,还有睡眠助手、潮汐、蜗牛睡眠、Now冥想、小睡眠等众多App。公开数据显示,诞生于微信小程序的小睡眠App,截至2018年9月累计用户已超过5000万,而比其成立更早的蜗牛睡眠,在2019年度已有超过6000万用户。
 
这些软件通过对睡眠监测分析、提供“白噪音”(大自然的雨声、海浪声等)、“脑波音乐”(各种低频音乐,可使人身心放松)、“ASMR音乐”(译为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可指轻声低语、抚摸、触碰、敲击物体发出的声音)等助眠音律,成了不少用户的睡前陪伴品。
 
对于当前比较流行的助眠音乐疗法,尹国平持较为乐观的态度。“有些音乐可以提高睡眠效率,还可以增加记忆力,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sectio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letter-spacing: 0.544px;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3

卖概念,还是真有效?

 
“现在市场的容错机制比较多,纠错的机制还相对缺乏。”汪光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睡眠经济产业分布在家具家居、医疗器械(按摩仪器)、保健食品、药品等各个领域,评价各类睡眠相关产品的科学功效,建立规范化的行业标准,是重要却异常艰难的课题。
 
对任何行业来说,获得用户信任都是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要义。但目前的睡眠经济市场,却面临着叫座不叫好的困境:产品噱头不少,但科学证据支撑不足,消费者满意度不高,最终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仓稻”。
 
“在市场竞争下,企业不宣传,产品就卖不动,但如果夸大效果,又要踩红线,如何把握尺度,也特别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监管的日益规范化和透明化。”汪光亮说,睡眠经济行业当前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
 
事实上,市场上的一些助眠产品,如睡眠仪、睡眠喷雾、睡眠眼罩等都没有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据,亦不能作为常规的辅助治疗失眠的方法。
 
“睡眠本身就很复杂,它属于人类大脑的问题,科学界对失眠的机制、机理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任何“网红”助眠产品,如果说能100%缓解失眠,肯定是骗人的。
 
市面上不少睡眠仪自称利用脉冲电磁场疗法等方式改善睡眠,但在陆林看来,类似产品的原理与按摩相似,都是使人感到放松,心情平静后产生睡意,“有人通过练瑜伽、喝牛奶、听些音乐的方式也能达到效果,关键要适合自己。”
 
香薰精油类产品,目前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研究证明其功效,但其香味有可能像安慰剂一样,使人放松后更易入睡。“但薰衣草也好,艾草也好,燃烧以后产生的到底是什么成分,会引起怎样的效果,目前还不清楚。”尹国平说。
 
“假设花5万块钱买了一台睡眠仪,会不会焦虑得更睡不着?”陆林开玩笑说,任何助眠仪器的效果都是相对的,如果个人感到有效果,尝试使用一些网红产品也无碍,但需要注意产品不能伤害身体健康,也不要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

热门文章